DeepSeek的出现正在让AI走进千家万户,从数据分析平台QuestMobile获得的最新数据显示,从上线以来至2月9日,DeepSeekApp的累计下载量已超1.1亿次,周活跃用户规模最高近9700万。更为重要的是,DeepSeek几乎没在营销上投入。
人工智能(AI)已经变得不可或缺,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。随着AI技术的日益成熟,AI Agent这种能够独立完成任务的智能体,正在逐步成为链接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的重要纽带,深入到各个行业的各个场景中,根据市场研究公司Tractica的数据,到2025年,全球AI Agent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77.6亿美元。
Web3自带去中心化的天然属性,早已被裹挟其中,AI+Web3是2025年不可错过的趋势嘛?亦或又只是一次炒作狂欢后的昙花一现?
带着这些问题,笔者对AI这个板块开始调研,本文是对基础概念和现状的研究,是笔者截至发表时的阶段性思考,未来可能发生改变,且观点具有极强的主观性,亦可能存在事实、数据、推理逻辑的错误。
AI Agent是一种能像人类助手般自主运作的智能体,其核心在于通过感知(接收文本/语音/图像等输入)、推理(分析任务需求与环境)、决策(制定行动计划)和记忆(存储经验知识)四大能力,实现从理解指令到执行任务(如自动撰写文章或搭建网站)的全流程闭环。
简单来说,AI Agent是个能帮你干活的智能秘书,它和普通聊天机器人最大的区别是——不仅能听懂你说什么,还会自己动脑子干活。举个例子:你说要写篇文章,它会自己查资料→列大纲→写初稿→根据你的意见修改。你要求它要开发个网站,它能自动写代码→测试→上线,全程不用你盯着。它就像个24小时待命的全能助理,你只需要说「我想要…」,它就能自己规划、执行、调整,而且越用越懂你。(此段使用DS生成再人工修饰)
大多数AI Agent的核心聚焦解决的问题都是复杂场景里的复杂询问,也是AI高速发展中,在不断深入人类社会方方面的体现,例如通过内存库实现长期记忆,例如将复杂场景拆解成多个单一场景,通过多个agent来并行处理任务,即GPT的出现是AI趋势,优化分析和推理能力是深度发展,而AI Agent则是应用属于广度发展,主打AI与AI的协作,而协作是人类也是AI的发展趋势。
AI的发展主要围绕三个关键词,算力、算法和数据。
AI 模型的训练需要大量的数据和计算能力,但高昂的成本导致这些资源大多由大型企业和研究机构垄断。这种集中化限制了 AI 模型的使用和合作,阻碍了 AI 生态系统的发展。
以算力为例,据笔者了解,在最近的火热的Deepseek背后便有大量的算力竞争。除开幻方在2021年买了1万张显卡的先见之明,Deepseek被称赞的成功点之一便在于绕开了英伟达在显卡上的垄断,在各种阉割版的算力上,通过算法的领先实现了DeepSeek,使得中国在AI领域上比肩美国的OpenAi。
区块链领域中AI相关的项目也绕不开这三点,只不过相比较其他WEB2的企业,结合了区块链的去中心化、透明、代币经济等其他特点,更具发展潜力。
通过区块链技术为人工智能(AI)提供算力服务的代表性项目有RenderNetwork、IO、AETHIR、Gensyn、Golem等。
通过区块链技术解决AI算法开发、优化或验证问题的代表性项目有TAO、Fet、Aicc等。
通过WEB3的共享属性解决AI训练的数据相关问题的代表性项目有Ocean、Fet等。
2024年后,各个行业开始探索AI Agent的应用,在各个产业头部的公司都开始逐步或者深度结合AI。AI+设计,DreemStudio、Midjourney,AI+文字,笔记软件NotionAI,AI+编程,Github的Copilot、Cursor等。
AI Agent和Web3什么关系?
AI Agent作为智能工具人去为他人服务,去解决特定场景的特定问题,在Web3中同理,只是很多维度上完美结合了Web3的特性,进一步发挥了两者的长处,实现了1+1>2。
首先是中心化的问题,部署在区块链上的AI Agent可以更加透明、开源,避免了《胜券在握》电影中表面AI背后真人的挂羊头卖狗肉。
其次是激励问题,AI Agent加上代币经济,解决了AI Agent收费难,难盈利的问题。Web2 AI Agent 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商业模式,如广告收入或订阅服务来维持运营。Web2 的创业团队或公司,做很久也无法盈利,也很难融资;但是来Web3,通过发币的形式,可以直接获得现金流,为项目发展提供支持,比如 AI Agent 的使用需要 Crypto 支付,而数字货币自带的去中心化全球属性,也被动打破了法币支付的国家门槛限制,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全球支付(对比GPT的付费门槛)。
AI Agent Meme 币是非常特殊的存在 ,Meme 币本身就是社区情绪的产物,AI作为一个浪潮,在圈内外的关注度都很高,但对于投资人/投机人来说往往没有投资的机会,而AI+MEME则给了大多数人参与的机会和说服自己的理由,AI结合Meme的币给持有者带来了一种参与 AI 革命的情绪价值。
在这个阶段,AIMEME币没有明确用途,只是通过用AI来发个meme,获得关注,旨在探索,更强调Meme属性,此类项目较为著名的有Goat,Fartcon,ACT,Worm,Shoggoth等。
随着AI的概念出现财富效应,越来越多AI AGENT被用于Crypto的各种细分赛道,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,用于数据分析、用于投资管理、用于DeFi、用于量化交易、用于游戏等等,各个细分板块下的细分场景都有AI AGENT的身影。
随着AI AGENT的使用和开发需求增多,框架标准类的项目开始出现,框架其实就是一套LLM调用各个功能模块的规则集合,方便以统一的规则创建Agent。AI Agent 框架标准通过提供一套统一的规范和工具,简化了 AI Agent 的开发和部署过程,代表项目:Ai16z、ARC、Swarms、Zerebro等。
框架标准的面向对象更多是程序员,用户需要懂代码和购买服务器来使用框架,进而部署Ai Agent,为了进一步toC,框架类的项目进一步发展成平台,简化了部署的操作。以Base上的龙头项目Virtural为例,Virtuals Protocol 是一个 去中心化的AI Agent代币发行平台,专注于为游戏和娱乐领域提供AI代理的创建、发行及资产管理服务。其功能类似于“迷因币发行平台Pump.fun”,但聚焦于AI Agent的链上代币化,用户可通过该平台创建并拥有自己的AI Agent资产,孵化了多个知名项目,例如AI市场情报平台AIXBT,虚拟偶像Luna等。
笔者目前的总结是造富效应的载体转移,造富效应在每轮牛熊周期都存在,尤其体现在BTC大幅度上涨后的横盘中,此时便会有载体出现去竞争流动性。但每轮周期中载体都在发生更换,在上一轮周期中,承载币圈投资者财富效应的币种被统称为山寨币,且最为受众买单的是VC站台的山寨币,有VC山寨币彷佛有了光环,上大所+知名VC等于潜在的上涨预期。
在这轮周期中,以2024年为分界点,投资者就会发现市场在对带VC光环的山寨祛魅,简单来说,「知名项目+VC站台+上大所」模式正在被项目方和VC过度攫取,导致VC币模式的失效,人们熟悉了且厌倦了分批解锁代币发行模式下的山寨币,通常这些代币往往是基于某叙事有多轮VC融资的技术型代币。
山寨币的造富效应,正在被VC的过度攫取而失效,进而转移到其他地方,而出口之一便是meme代币。为什么meme币承载了本轮周期的山寨造富效应?碍于篇幅限制,在此按下不表。具体可阅读这篇研报,MEME代币会是山寨币的最终归属嘛?笔者有详细论述。
笼统来说,MEME币上台的理由是,其「理论上」具备公平分发的特点,没有VC份额,人人都能有机会第一时间买入等,让二级投资者不再是一级投资者的“接盘侠”。
meme币承载了山寨造富效应的范式转移,将财富效应从Cex转移到了DEX,本轮链上行情本质是是新的应用项目绕过交易所和VC,直接通过链上发形新资产的模式实现了利益的再分配,而「AI」标签在流动性狂热时刻是被受众更买单的题材。在meme第二曲线的增速和AI本身的火热两重影响下,AI相关的代币迎来一波火热的炒作,代币价格一涨再涨。
在年初时,MEME炒作火热,pumpfun上每日产生代币上万,在其中属性带AI的是翘楚,天然就具备高上限和为投机者追捧。但并不是AI+Crypto带来了化学反应,而是在一众天花乱坠的疯狂造币中,**AI题材更容易销售,更容易被关注者关注,进而造成买入行为,**所以AI在这轮PumpFun发币热中迎来了一波拉盘热潮。
简单来说就是在过去一段时间中,市场在主动或者被动力量的作用下,形成了一个不约而同的共识——MEME相比较山寨更被市场买单,在meme中,带AI属性的MEME更被市场买单。
但年初炒作热度过后,尤其是以Trump发币为分界线,总统发币的操作太过引人注目,吸血了市场大多数注意力和流动性,导致AI板块表现急转直下,因炒作而来的资金也因炒作而去,价格迎来了大幅下跌。
年初至今,绝大多数的AI Agent代币距最高点下跌幅度约60%-90%,截至2025年2月19日的数据,AI整个板块在全市场占比在0.39%,约127亿美元,AI agent板块约29亿美元。
AI Agent在第一轮热度炒作热度后,大幅度回撤,虽然有财富效应,但热度过后大幅度回撤,导致整体回报率垫底。
整个AI板块,包括使用区块链架构解决AI问题的项目都迎来一波下跌。
从价格走势上看,CryptoAI正在走向死亡之谷,这是炒作概念后的必然。
但在这之中,有没有真实的创新在其中,在一片荒芜中,是否有种子正在悄然发芽?
笔者目前的结论是
1 AI是发展趋势,是难以证伪的概念,是更被市场买单的属性,这一点并没有丢失,炒作AI的故事不会随着DeepSeek而结束,只会随着越来越多的创新与应用变得更加火热。站在Murad一切代币皆销售的前提下去看待这一点,会发现“AI更好被买单”这一属性是非常重要的。
2 AI题材中,纯meme属性的项目,绝大多数无法重回其价格最高点,会随着项目本身的关注度流失,导致其长期走向是震荡下跌,其中价格会随着整个AI板块的轮动而有波动,但过去疯狂炒作下留下的市值高点,如果没有革命性的变革或者创新或者概念出现,则很难通过时间去再度打破。在经历死亡之谷后的发展里,投资者会更加看重「实」相关的东西,例如产品、应用、营收等。这不代表「虚」的炒作会消失,只是会被新的概念和载体所承载。
3 仅从笔者目前的观点来说,除开假定的市场主力带来的炒作波动,笔者对AI板块的价值排序是使用区块链架构解决AI问题的项目>AI平台>AI框架>AImeme,市场目前对各个板块的市值也论证了这一点。虽然这一点看起来是常识性的简单的“废话”,但各种概念满天飞的时候,笔者觉得常识更为简单有效,在常识被蒙蔽和忽视的前提下,更显重要。
“这顿饭对我最大的意义可能让我意识到简单和常识的力量,人的思想是很容易被污染的,当你对一件事做判断的时候,你需要了解背景和事实,了解之后你需要的不是睿智,而是面对事实时是否还有勇气用理性、用常识来判断。常识是显而易见、容易理解的,但我们各种因为成长、学习形成的偏见和个人利益的诉求蒙蔽了我们。”——黄铮
4 但哪些项目是可以跨过死亡之谷的项目?什么项目在什么市值是合理价位?是查理芒格说的可以用合理价钱买入的项目?对这几个问题,笔者虽有思考,但并没有形成系统性结论,会在之后的研究中再整体呈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