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前已经写了关于DID的上篇,这一篇讲讲我个人在此赛道下的思考&尝试,主体回答2个问题,「你是谁」&「你有什么价值」。抛砖引玉,希望能更多的与关注此赛道的朋友交流。
是否有一个产品可以做到,当用户A看到用户B的时候,可能就已经对对方的画像有初步的了解了。原先需要1h左右的深入沟通才能知晓对方是谁,而通过这个产品我们可以把时间压缩到30mins、甚至10mins?
有人说这不就是「在线简历」吗,一定程度上我认为是的,「在线简历」确实部分可以反映一个人到底是谁,但这更多是单一的「工作」层面,脱离工作之外的生活、娱乐、思想等相关信息仍然是无法反映的。而「你是谁」这3个字代表的应该是更加立体多维的一个人完整的画像。
从这个描述中你大概率会联想到,这个跟Web2应用中的「用户数据画像」是不是非常像,它就是一个数字版本的你,存在在Web2网络中。如今在Web3场景下,我们也需要一个这样的画像,那么二者之间有哪些不同呢?我觉得主体有2点不同:
统一性:Web2的用户数据画像,是完全与App应用绑定的。对于同一个人来说,不同的App所反馈出的画像也是完全不一样的。但在Web3领域中,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通用的,全网络适用的画像通证
外显性:Web2的用户数据画像完全为平台所用,并且是不对外暴露的。但在Web3领域中,此画像可以变成用户通证外显的一部分,并且完全为用户所有
因此我们需要一个统一的、外显的,带有丰富数据标签的用户个人画像信息,用以在Web3的场景下证明「你是谁」。
我们一直称Web3为「价值网络」,是因为它去除了中间商、去除了一大堆束缚的因素,用户本体在这个网络中重新占据了高地。
那么在此背景下,用户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呢?
是否有一个产品可以做到,用户即价值,无需通过媒体App(eg:微博、Twitter)作为载体去二次承接,充分发挥个人的作用。当我们需要找寻某个用户时,问询该产品,该产品可直接罗列出对应的真实有效结果,甚至直接产生C2C交易。
从这个描述中你大概率会联想到,这个跟Web2应用中的「在行」是不是非常像,用户在该App上直接明码标价自身的价值,并通过App与其他人进行链接。而在Web3场景下,我们去除了中间商App,我们也无需用户自己明码标价自身的价值,而是把该结果交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,但仍然可以达到同样甚至更好的效果。
要想实现以上的2点,我们可能仍然需要一个大流量的产品,进而产生海量的数据,最终才能过度到「数据层」→「画像层」→「价值层」的链条。
从实现路径上来说,大概率有2条路,一条是从Web2切,一条是从Web3切,下面分别谈谈从两条路切入的场景设想。
在Web3场景下,以目前的基建设施&市场环境,除了带有CX因子的产品外,很难有机会做出可以媲美Web2大流量的产品。因此选择这条路径的产品,大概率走的还是Web2那套逻辑,只是单纯的把Web3当成一个「工具」去使用,嫁接上一些它独有的优势特性,例如:去中心化、Crypto支付等。
这条路比较适合从Web2切入到Web3市场的团队,他们有着丰富的Web2经验,有一套成型的Web2团队作战策略,从创业角度来说,试错成本相对较小。以及从结果上来说,它是有可能做成一个大流量的产品;从选型上来说,它更多应该是一个Web2和Web3的中间产物,即包含了二者的优势组合而成的一个产品。
选定了这条路线后,接下来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:如何做一个未来可能是大流量的产品?那这一点,在之前关于「创业」的文章中已经有所提及,从「团队」→「赛道选择」→「用户」→「场景」均有详细描述。
如果要做一个纯Web3的产品,从目前Web3市场下用户的偏好来看,Galxe/Cyberconnect等任务平台的路径可能是更合理的。既满足了大量撸羊毛用户的诉求,同时又满足了项目方需要这些用户凑数的诉求,从产品层面上来说,作为中间方,很好的照顾到了双边市场的用户人群。
需要考量的点主体有2点:
第一:任务平台从产品/技术层面来说,是没有护城河的。切入该市场的时机就成了非常关键的因素,Galxe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,时机选择的非常好,借助该任务平台,也积累了双边市场用户数据+一定的品牌效应(至少对于Web3的项目方来说,如果你想做任务,Galxe是你绕不开的平台)
第二:如何从单纯的Task过度到Data层,这个是可以产生护城河的。但同样有一点问题在于,因为平台极致的面向了撸羊毛的用户人群,所以可能会导致部分数据失真,最终影响整体「画像」渲染的效果(ps:从我个人角度来看,这个短期内也是无解的。因为如果最开始针对这批羊毛党用户,没有服务的很好,产品很有可能都活不下来)
本文没有谈论特别多的执行细节,更多的还是基于对「你是谁」&「你有什么价值」2个问题解法的思考,特别是针对在Web2和Web3两个不同体系下的落地场景,需要项目方结合业务本身面向的对象一起考量。
在目前整个Web3市面上,「DID」还没有一个官方的定义。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,如果真的能解决以上2点的问题,我认为这会是一个全新的DID应用场景,它会比市面上一些标榜为DID的项目所涵盖的面更广,以及真的可以把用户本身的价值外化,并产生实际的交易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