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篇文章开始,我将用一个系列的文章详细介绍智能合约升级原理,尽量会以 Solidity 初学者的角度来探究,同时也能帮助自己更加巩固对这个知识点的了解。
我们知道,区块链上的内容都是不可变的,一旦数据上链之后,那么便是不可修改的。智能合约也是一样,部署在链上之后,合约本身的代码便是不可修改的,如果部署之后发现了合约中有 bug,那就完全没办法,只能另外部署一份合约了。其实这样也是有好处的,因为如果一份合约没有问题的话,那么也就代表它能够一直正确运行,而没有人能够修改合约的运行逻辑,真正达到的 Code is law
的理念。
但是,作为项目开发而言,这样就不是很友好了。首先,如果代码中有 bug,无法修改,如果这个 bug 是关乎用户 token 转账等场景,可能会造成用户的资产永久锁死在合约中。其次,项目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不可能一开始就能把所有的功能都考虑到。如果后期想要添加功能,那么就只能更换合约,并且需要用户手动操作,将旧合约中的数据(资产)转移到新合约中,这样可能会造成用户的困扰。
那么我们自然想到,合约开发能不能也可以像传统互联网开发那样,有问题随时修改,并且对于用户是无感知的呢?这时就引入了我们要介绍的合约升级的概念。
首先,我们来看传统的合约调用逻辑:
用户最初与旧合约进行交互,如果更新了新的合约,那么用户需要更换交互地址,迁移数据。新旧合约分别保存了各自的数据,两者互不关联。那么如果我们想要做成前面说的无感知升级,该怎么操作呢?
我们知道,合约本身是不能更改的,那么我们考虑,能不能用一种代理人的方式,也就是说,我们去调用一个代理合约,代理合约将我们发送的请求,也就是函数调用,转发给实际执行逻辑的合约,当需要更换新合约的时候,只需要在代理合约转发请求时,将请求发送给新的合约地址就可以了。而用户对这一切是不知道的,因为用户自始至终都是与代理合约做交互。来看看一个简单的图示:
如图中所示,我们在实际执行逻辑的合约前面加了一个代理合约,用户一直是与代理合约交互,开始时代理合约将请求转发给旧合约,当需要升级时,部署一个新的合约,同时代理合约会将请求转发给新合约,这样对于用户来说就是无感知的。
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,我们前面说到,在传统合约模式中,用户是需要将数据从旧合约迁移到新合约中的,现在加了一个代理合约,请求是转发过去了,那么数据怎么办呢,用户的 token 不是还在旧合约中吗?此时,我们应该想到,其实代理合约不仅仅是起到转发请求的作用,而且承载了所有的合约数据,包括用户的 token 也都是存放在代理合约中,右边的逻辑合约也就仅仅是实现逻辑而已,不保存任何数据:
这样一来,我们就能随意更换逻辑合约,而不用担心数据迁移问题。也就是说,我们已经做到了和传统互联网开发一样,能够对合约进行升级。这样对于用户体验和项目方维护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优点。
那么既然合约升级这么好,为什么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采用可升级合约呢?前面我们说到,可升级与不可升级之间,各自都是有利有弊的,这取决于项目方的权衡。
对于可升级合约来说,好处是优化用户体验,利于项目方维护。而坏处就是项目方可以随时更改后面的逻辑合约作恶,将用户的 token 转走,这对于用户来说是无能为力的。(现在有很多项目的升级权限都是由多签管理,但是仍然存在风险)
相对应的,对于不可升级合约,一切都写在了代码中,真正实现了 Code is law
的理念,即使项目方自己也不能随意更改合约,操纵用户资产。例如 Uniswap
的合约都是不可升级的,用户在与其进行交互时,是可以放心将资产放在上面的。但是代价就是项目开发时要做到各种测试,包括项目审计也要做很多遍,因为一旦部署,就无法更改了。(这里并不是说使用了可升级合约就可以省去这些安全步骤,安全一定是合约开发的重中之重,只是说可升级合约即使发现了 bug,也可以后期修改)
综合而言,两者都有各自的优缺点,取决于项目方的考虑与权衡。但要注意的是,并不是说不可升级合约就一定是安全的项目方,而可升级的合约就一定是是不安全的项目方。项目方之间差距也很大,例如 USDC 就是可升级合约,但是 USDC 几乎可以说是不会作恶的。
通过代理合约模式可以实现合约升级,对于用户是无感知的。同时合约升级也是有利有弊,需要针对具体场景判断选择哪种模式。
欢迎和我交流